□ 記者 殷博華
跳廣場舞、踢毽子、遛彎散步……10月27日晚7時許,記者來到位于西安市未央區(qū)礦山路十字附近的一處“口袋公園”。提起這座剛投用的小公園,附近居民連連稱贊。
“以前想運動最愁的是沒地方去,現在走出家門口就是健身地。”家住附近的62歲市民劉秀娟說,希望政府今后能多建幾處這樣的健身場地,方便大家休閑運動。
近年來,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推進,戶外運動已成為眾多市民健身的新選擇。特別是隨著我省各地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,大量的“口袋公園”、便民籃球場、社區(qū)運動場等陸續(xù)建成開放,不僅為城市增添了新亮點,也為發(fā)展群眾體育運動注入了新動能。
如何順應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,進一步加強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,為群眾量身打造“15分鐘健身圈”,也成為趙師拴、邵曉軍、于俊海等省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。
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發(fā)布《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提出以戶外運動高質量發(fā)展為主題,充分利用優(yōu)質資源,優(yōu)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布局,擴大服務設施供給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戶外運動提質增效的新期待,把戶外運動打造成為全民健身的優(yōu)勢產業(yè)。
“當前,我國城鄉(xiāng)全民健身設施雖然明顯改善,但因體育設施總量少,還存在人均數偏低、健身設施可及性差等問題。”省政協委員、榆林市體育運動學校副校長趙師拴說。
趙師拴在調研中發(fā)現,部分老城區(qū)、老舊小區(qū)等存在體育設施稀少甚至沒有的情況,直接降低了群眾的獲得感。
他建議,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利用近年來老城區(qū)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的契機,深入基層開展摸底工作,詳細了解轄區(qū)閑置土地、待建地、邊角地和路橋附屬用地等有關情況,在此基礎上科學規(guī)劃、高效利用土地資源,建設一些嵌入式、簡易式的“口袋公園”。此外,還可以利用閑置的建筑屋頂、停車場空閑地等,“見縫插針”建設一些小型運動場地,增設一些適宜老人孩子的小型健身器材,方便社區(qū)群眾運動健身。
“不光要注重城市‘體育圈’的打造,也要加強對鄉(xiāng)鎮(zhèn)農村運動健身場所的建設。”省政協委員、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院長邵曉軍說,基層農村是推進這項工作的重點難點,相關部門應該多下功夫。
邵曉軍建議,充分利用鄉(xiāng)村振興的相關政策,抽出部分財政資金用于體育設施建設,積極推進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適老化改造,完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管理體系,豐富農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,在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的同時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體育運動活力。
“部分運動場地的體育設施雖然齊全,但因為長時間無人管理,經常會出現生銹、老舊和損壞等情況。”省政協委員、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于俊海結合調研存在的問題建議,政府相關部門應健全體育場地設施維護保養(yǎng)機制,加強運動場地體育設施維護工作,委派專人對運動器材進行清潔、防銹等。對籃球架、單雙杠等器材必須定期檢查,及時修復損壞的設備,確保群眾運動的安全性。
編輯: 吳佳蕊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