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9日,站在榆林市定邊縣白于山脊遠眺,姬塬鎮(zhèn)馮團莊村的田壟間處處生機勃勃,層疊鋪展的綠意,構成一幅立體的豐收圖。這是馮團莊村特色產業(yè)的核心——玉米豆類帶狀復合種植。
“再有個十來天,客商的車就能直接開進地里裝貨了。”村民李彥撥開半人高的玉米葉,指尖捻開豆莢,豆粒已結實飽滿。
四年前,這樣的場景還難以想象。馮團莊村地處白于山區(qū)腹地,十年九旱、廣種薄收曾是常態(tài)。“以前單種玉米,天一旱,葉子從半中腰就枯死。”李彥記憶猶新。
2021年,在定邊縣農業(yè)農村局的推動下,馮團莊村首次試種2000畝玉米豆類帶狀復合種植試驗田。讓人驚喜的是,當年玉米與豆類畝均純收益就突破千元。實實在在的豐收打消了鄉(xiāng)親們的疑慮,套種面積逐年擴大。到今年,全村5000多畝耕地全部實現(xiàn)套種。
“套種的地塊,玉米畝產最少700公斤;要是單種,連400公斤都保不住。”實打實的增產效果,讓李彥從嘗試變成了選擇。如今他的套種畝數(shù)從最初的二十畝擴展到七十畝,說起這個選擇,語氣里透著篤定:“現(xiàn)如今,全村就沒有不套種的。”
從最初的忐忑嘗試到如今的篤定擴種,村民們的底氣來自這項技術的“點石成金”。玉米豆類套種之所以能在旱地上實現(xiàn)畝產穩(wěn)定、一地雙收,關鍵就在于玉米與豆類高矮搭配的智慧。
“高稈喜光的玉米和矮稈耐陰的豆類合作,可以達到‘1+1>2’的效益。”定邊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劍道出其中的奧秘,“帶狀間作充分利用空間優(yōu)勢,發(fā)揮邊際效益。兩種作物互補,顯著降低因單一作物受災導致的絕收風險。”在靠天吃飯的旱地,這種“雙保險”種植模式,成了農戶們最可靠的定心丸。
套種不僅讓土地“生金”,更引來了市場“活水”。合作社在播種前就與農戶簽訂保底訂單,“隨行就市”的收購原則徹底解除了大家的后顧之憂。“我們今年通過訂單農業(yè)種植紅蕓豆5000多畝。”定邊縣喜泳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喜泳介紹,“秋收后經過初級加工,直接送往食品加工廠,形成了一條穩(wěn)定的產業(yè)鏈。”
如今,玉米豆類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正從馮團莊村的經驗向全縣鋪展。自2022年推廣以來,全縣累計推廣面積已達3萬畝,2025年單年推廣突破8000畝。
“自推廣以來,我們執(zhí)行每畝200元的專項補貼政策,持續(xù)為農戶降本增效。”李劍說,“下一步,我們將向全縣旱作區(qū)系統(tǒng)推廣這套成熟模式,抓好技術下沉,讓鄉(xiāng)親們穩(wěn)穩(wěn)地攥住收成,鼓起錢袋子。”(記者 許鵬 通訊員 葉子)
編輯: 張潔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