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靳小倡
喜歡秋天,是從喜歡立秋開始的。
“立秋”像是女子的名字。一個“立”字,端在那兒,像女子端莊嫻靜、亭亭玉立的樣子,低著眉,淺淺地笑,一舉手一投足,掉落萬千風情。她走過漫長的夏季,風一程、雨一程、鬢角處帶著風的微涼、沾著雨的清潤,來到你的門前,輕推門扉,秋天便撲懷而來。
被譽為“中國節(jié)氣申遺畫作第一人”的湛江吳川人林帝浣創(chuàng)作了一組二十四節(jié)氣國畫,那幅名為“立秋”的小畫頗有意思:一株銀杏的瘦枝下,有兩片疏淡的銀杏葉,一片葉子黃透了,通體金黃;一片葉子呈淺黃色,黃中帶綠。銀杏葉下,有兩只小雞,依依相伴,亦步亦趨,嘰嘰啾啾不停,說著體己話。整幅小畫,看不到秋天的悲涼,倒是天真滿卷、童趣盎然。
我喜歡讀宋代劉翰的《立秋》:“乳鴉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涼一扇風。睡起秋色無覓處,滿階梧桐月明中。”立秋的夜,清冷、幽靜,小烏鴉啼叫著飛走了,只有玉色屏風徒然寂寞地立著。秋風習習一枕清涼,如同絹扇扇出涼風來。睡意朦朧中醒來卻找不到秋的蹤跡,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清亮的月光中。詩人描繪了一幅立秋的寫意中國畫,讀來讓人如同置身其中,竟有些醉,醉在那朗朗的月光與滿階的梧桐葉中。
每年,我是從一朵朝顏花的綻放知道秋天來臨的訊息的。很多年前,我在一所鄉(xiāng)間學校里教書。每天早上回校,我都要從一條河堤上經(jīng)過。河堤兩旁,長滿了各種各樣野生的植物,蘆葦、野葵、青葙、狗尾草、苦楝樹……每年的立秋時分,吹過一陣轉(zhuǎn)涼的風,下過一場久違的雨,也許是感知到了空氣中潮涼的氣息,朝顏花呼啦啦、齊刷刷地開了,開得河堤兩旁遍地都是。天藍色的朝顏花連成一片,像藍藍的天空被人扯下了一角遺落在這里。紫色的朝顏花蔓攀著野灌木往上爬,像昨夜灰姑娘慌亂中掉落的長裙。后來,我離開了那所鄉(xiāng)間學校到城里工作,那條河堤路便不常走了。每年立秋時節(jié),我總會陷入一段魂牽夢縈的相思,遙遙地想念那條熟悉的河堤,想念那開遍河堤的朝顏花。
立秋到,家鄉(xiāng)廣袤的田野在經(jīng)歷了夏日熾烈烘烤的浩劫之后,終在一場大雨中獲得重生。早稻已割,稻田閑著,大口大口地喝著雨水,養(yǎng)精蓄銳,等待晚稻的插種。落花生已拔完、曬好、歸倉。茄田里,一個個紫色身軀肥碩的茄子掛滿枝頭。南瓜藤蔓爬遍了田邊,一個個金黃色的南瓜在碩大的綠葉間若隱若現(xiàn),像懷孕的新婦羞澀地不敢出門的樣子。荷塘里,一個個身材高挑的蓮蓬微微頷首,慢慢地由青變黑。它的蓮房里,住著精靈一般的青蓮子姑娘,又像少女懷春的心事,羞赧而甜美。立秋,萬物皆呈子實初成的模樣。
我家院子里,我種的狗牙花、藍雪花、茉莉花、紫薇花開得團團簇簇,花香襲人。讓人驚喜的是,那棵隔年的桂花樹竟悄悄地吐了蕊,米粒一般的花朵兒躲在枝葉間咧嘴笑,暗香浮動。母親將新割的黃豆、黑豆、綠豆、紅豆分別鋪放在圓竹匾里,放在院子的空地上晾曬,黃的黑的綠的紅的,煞是好看。感覺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,隨便一擺弄,就畫了一幅醉美的曬秋圖。父親扛起鋤頭往菜園上走。他將菜園的空地除草、翻土、起垅,準備種下半年要吃的紅菜苔、蘿卜、四季豆和小白菜。父親會一直從立秋忙碌到深秋。
我也不閑著,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提到過的精致美食“藕粉桂花糖糕”來,立秋賞味正當時,于是馬上動手做。把藕粉、糯米粉、淀粉混合,倒入熱水攪拌均勻,加一勺糖桂花,再適度加入涼水,調(diào)成糊狀,倒入模子中,蒸上半小時,放涼,切塊,大功告成。
立秋夜,泡一壺烏龍茶,與家人一邊喝茶,一邊吃藕粉桂花糖糕,閑聊著,花香縷縷,晚風輕輕,月色淡淡,日子過得舒暢圓滿。
編輯: 孫璐瑩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(wǎng)只是轉(zhuǎn)載,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